WFU

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

抽脂手術發展史



抽脂手術誕生於1976年,是由義大利的兩父子共同於羅馬首先發表,父親Arpard Fischer為婦產科醫師及兒子Giorgio Fischer為耳鼻喉科醫師,一同發表至今約40年。直至今日,抽脂手術在觀念以及技術上日趨成熟完善,但仍有許多問題及併發症產。從原本的伴隨高併發症的單純脂肪去除手術,演化至今天的脂肪雕塑術,與自體脂肪移植術結合成為當下熱門的美容手術。


傳統抽脂風險

大多的消費者聽到抽脂手術多少都會覺得不安全,那是因為在初期的時候抽脂手術有帶有許多的併發症,例如:術後血腫、感染、脂肪栓塞、術後效果不如預期甚至是死亡。會產生併發症的主要原因為:

1. 手術過程中採取全身麻醉,因此帶有風險及併發症,例如:水中毒、脂肪栓塞、術後血腫、復辟穿孔、皮膚凹凸不平及死亡

2. 早期手術傷口較大,無法良好控制出血

3. 對於解剖及生理構造的認識不夠完善

4. 手術器械及工具較不完善

5. 單次手術中做過多項目或手術時間過長


●技術演變


●抽脂手術發展的過程中,有三個重要的改變


1. 手術麻醉方式的改良

2. 對於脂肪組織生理解剖、分佈的認識

3. 抽脂手術工具及器械的改良


●濕抽法VS腫脹顯微抽脂法

妥善運用腫脹液是顯微抽脂手術的關鍵,它可以良好的控制失血及疼痛問題,將出血量從30%降至小於1%,因腫脹液中有加入了極為稀釋的麻藥,如利卡因,和極為稀釋的止血劑,所以手術過程中疼痛度低,可以採用局部麻醉,也加快了恢復時間。

1. 濕抽法雖然同樣是打入腫脹液,但因比例控制及技術上的不同,無法達到良好的止血及止痛效果

2. 腫脹顯微抽脂法採局部麻醉及脂肪層麻醉,可避開麻醉風險。

3. 濕抽法施打大量的靜脈補充液體,容易導致血液過度稀釋,進而引發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水中毒現象


●脂肪分布




頂層脂肪:與網狀真皮層連接,交界處崎嶇不平整,內含有毛囊鞘及汗腺。頂層脂肪與真皮層交界處富含淋巴及血管網。

淺層脂肪:垂直圓柱體排列,身體各部位厚度及分佈不一,主要功能為保護隔離及緩衝的作用。

深層脂肪:皮下最深層的脂肪,厚度及分佈主要是遺傳影響,儲存多餘的熱量。


●傳統體雕的缺陷

往往手術不滿意通常都是術後皮膚不平整及術後不自然,傳統抽脂手術只針對深層的脂肪作處理,保留了大部分的淺層脂肪,因皮瓣過厚導致皮膚無法良好的收縮,進而導致的難題是,皮膚鬆弛下垂,無法良好的回縮甚至是壞死,因此手術都需要加做拉皮手術,看似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讓疤痕變得更大也帶有許多併發症的問題。



●表層體雕術

以往手術都不敢踏入表層脂肪,隨著腫脹液麻醉抽脂技巧的發展,將不須再擔心出血以及併發症的問題,因此顯微抽脂手術中可以處理淺層脂肪打薄脂肪皮瓣,讓抽脂的總量變的更多,同時可以讓真皮層與皮下脂肪層中的韌帶重新分佈沾黏排列,另外可以利用皮膚的彈性和延展性加上瘢痕收縮,可以達到皮膚緊實即回縮的效果,針對年紀大及皮膚鬆弛問題者是一大福音。



●抽脂工具的演變

1980年代初期,所使用的抽吸管半徑大多為6-10毫米,此種大小的管徑是幾乎不可能處理到表層脂肪的,且使用粗抽吸管在手術中會讓組織結構破壞得非常不均勻,進而引起血腫導致術後皮膚凹凸不平,另外在當時無法克服出血量的問題,因此醫生都盡量避免較細管徑的抽吸管,減少破壞神經、血管的機率。

在顯微抽脂問是以前出血量的控制還無法做到良好控制,而細抽吸管雖然可以雕塑表面脂肪但所造成的破壞面積較大,因此當時使用鈍頭粗抽吸管提高手術安全性,卻依舊難以控制美皮膚平整的效果。


●顯微體塑管誕生

其定義為抽吸管管俓內徑小於或等於2.2毫米,且管身有特殊孔洞設計,接觸淺表脂肪層必須是足夠細的抽吸管,才能夠進入狹窄區域。顯微體塑管操作中阻力小,易穿透纖維含量高的組織,操作良好可完好保留脂肪層中筋膜與皮膚間的韌帶,術後皮膚不易產生不平整或掉下來的問題,術後達到美觀平整的效果。
抽脂技術演變至今已是非常完善的,醫師所選擇的術式及工具必須針對受訓經驗及病人安全來做評估,而麗波永康國際診所所使用的術式已是最新型的腫脹顯微抽脂法,手術過程安全且術後效果良好。抽脂手術發展史_官網


(效果因人而異,須視不同的體質與狀況,由醫師個別評估、執行。)




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❤


時代的演變,抽脂的技術也跟著在進步,現在只需要花兩小時就可以擺脫脂肪,而術後生活作息可維持在原本的狀況,後遺症發生率也降低許多。

有其他抽脂相關疑問,歡迎至Facebook「麗波永康國際診所-顯微套管抽脂 李咏馨醫師」做提問,我會提供您最專業的資訊。



請撥打美麗專線 02-3393-3383

或加入我們的line:@lipro免費諮詢